整体宏观

  中医学的整体思维,源于中国传统文化,认为世界万物由混沌一体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,气分阴阳二气,阴阳二气生五行之气,五行之气生万事万物。如道家著作《老子·四十二章》说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儒家著作《易传·系辞上》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”所谓“一”或“太极”,皆强调世界的本原性、统一性、规律性。本原性,是古人对自然界万物最初根源的认识;统一性,是事物各部分相互联系而整合成为一体;规律性,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,具有普遍性的形式。

  中医学注重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体内部各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,其重要特征,是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,而不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;没有孤立的局部,只有整体下的部分。局部病变要从整体调治,以整体效应的最大限度发挥为目的,使局部问题得到解决。

  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之一的整体观念,就是整体思维的具体体现。如天、地、人是一个整体,人自身是一个整体,形与神是一个整体等等。中医学临床实践经验丰富,辨证论治,治贵权变,然其指导思想在于治病求本,从整体出发,协调机体内部脏腑阴阳气血,顺应自然社会环境变化,如《素问·标本病传论》:“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,小而大,言一而知百病之害,少而多,浅而博,可以言一而知百也。”

  中医学注重从整体出发的宏观认识。宏观,是与“微观”相对而言,泛指从大的方面、整体方面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;微观,即从小的方面、局部方面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。中医学辩证地对待宏观与微观的关系,认为宏观变化来自微观,而微观变化又与宏观密切相关。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恍惚之数,生于毫氂,毫氂之数,起于度量,千之万之,可以益大,推之大之,其形乃制。”恍惚,即宏观世界,模糊难辨;毫氂,即微观世界,可以度量。两者之间,以把握整体和大局为要,则“其形乃制”。

  中医学的宏观认识,宏观考察生物人、自然人、社会人的总体功能变化规律;宏观认识人体自身,总括为五脏系统,建立五脏一体观;宏观把握五脏系统与精气神、经络、体质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,特别关注系统、要素、环境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,构建“天人相应”的宏观认识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说:“善言天者,必应于人;善言古者,必验于今;善言气者,必彰于物;善言应者,同天地之化;善言化言变者,通神明之理。”中医学立足于生命活动的人体,善于将时间、空间、环境、生物、人体等统一起来,重视时间、空间对环境的影响,以及与生物、人的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,从而把握系统整体的“活”的联系。